联系我们

「博约专访」对话将引导精神融入生命的林恩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首页    博约专访    「博约专访」对话将引导精神融入生命的林恩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体会到岁月的静好,时间慢了下来可以让我从容去思考和抉择。原来的事件并未改变,但是看到自己是催化事件的一个媒介,但仍需要不同的元素按其原则和我所带的元素慢慢磨合和融合。

人在当下只能一刻取一瓢饮,不再囫囵吞枣时,心也就慢下来了,体会到当下的变化的规律时也变得从容。快迈入五十的自己,似乎逐渐理解人生动力产出的动能轨迹必定遵循自然,懂得自身和外在的位置和位置之间的节点的变化和每件事件的本质及自身的关系。可以容纳和接受更多的意外和不同,心情变得坦然、淡然和泰然,抉择变得容易了。

内心声音和脚步缓缓踢跶走在岁月的路上,一切静好。

——摘自简书《林恩慈Karen|内心声音·脚步节奏·岁月》

image.png

此次「博约专访」对话坦诚于己而自省的资深引导师,一起深度探寻引导精神的内涵与魅力。

 

一、精彩对话

博约访谈骑士:作为一名资深组织发展引导师,您对引导是怎么理解的?

林恩慈:说到引导,肯定会强调中立精神。很多时候大家认为作为一名引导师,只要去创造一个畅所欲言能够让人安心参与且引导者不加干预的过程即可。我个人觉得“中立”更多体现在要做好更多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我要为一家企业做战略引导工作,那就需要先去了解这个企业整个的运作、发展、历史,现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自己也要沉浸其中,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人都说引导师就是流程专家,我反而认为需要在流程上附加一些意义,就是我刚才说的充分准备。引导师必须要具备商业能力,对企业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要做更多研究。服务哪个领域的客户则需要掌握此领域的内容,虽无须成为此领域的专家,但至少要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 同时要具备引导胜任力,对企业真正做到同理心,其实就是全面深入了解。当你了解越多,就会有情感带入。情感带入并不是说不中立,而是有情感带入,双方就开始建立信任感。基于信任感,在流程中就会去掉更多质疑。

你不断去看去鼓励,看到这个团队开始碰碰撞撞时给予提醒,对于事件进展给予干预,让团队再次思考和确定方向不至于迷失,而不是去干涉进程。通过提醒和提问引起参与者对事态变化的注意,同时也协助了团队迈向目标。我认为“中立”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我之前作为中欧论坛对话的引导师之一,有一场食品安全的议题,现场有学者、政府人员、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等,最终大家共识得出了一个食品安全的策略,并要去贯彻。当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意识到缺少食品制造商的参与,这次论坛中的倡议如果真的被去推广和落实,就意味着他们的决策被取代了,那就缺少了此事件利益相关方的声音和视角。 这时我觉得我应该干预, 我站起来说出我的观点给予提醒。 当时现场参与者的兴奋感突然转化为了深刻的沉思,部分人员也进入了困惑和恼怒的情景中。但过后,主要负责人和我谈话并感谢, 因为我的提醒让他们豁然开朗且补充了一些原本让他们困惑的想法。

我觉得引导也是一种对事物负责任的处事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比喻为关心事态发展的局外人。 不少引导师谈的中立是让参与者和企业来把握和产出,引导者只负责流程设计和现场流程引导。 如果引导的工作仅此作用, 那么企业和参与者可以只是找流程范本自行召开会议,有没有引导者都不重要了。  

我认为引导师的工作不仅是流程的设计和技巧呈现,并且是要对引导过程中整体事态发展去做预判和跟进,在不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担任起提醒的作用,而不是在现场任由事态发展,结果好坏只能由参与者和企业/机构买单。因此在流程设计中要考虑边界感,如果没有做好边界感的设计,参与者就没办法信任流程和引导师,甚至自己的团队。引导过程,不只是流程的设计,人的边界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工作中,经常看到有些人的互动很直接,会引起身边的人情绪反弹或抗拒, 这种情景也启发了我的反思,我们需要不断去调整对原本事物的态度和看待事情发展的方式。对我来说,引导既是一个职业,也是我人生路上的炼金石。

1655701473(1).jpg

博约访谈骑士:你认为引导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品质?引导与教练、咨询的异同有哪些?

林恩慈:2000年我到国内发展的时候,当时Facilitator(引导师)的职业并未在国内成型。 随后发现国内的翻译和港澳台的翻译是有一些不同的,有的翻译成促导师,社区也有很直白的叫为协作师,包括比如促动师、催化师等。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或许一个新的名词,说不定你就可以成为大师,但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更多是多元化,所以我当时就决定沿用华人圈的引导师前辈的翻译,就叫“引导师Facilitator”。因为每类学术的发展都会是有文献依据,是站在前辈和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出来的,不是贸然出来的一个新词,否定了前人的积累与贡献。

引导和教练有很多方法是类同的。 我在做企业教练时,询求被教练者允许后,先探讨出他对事情和人际方面的边界, 再与他互动共同找出成长的空间和设定目标,并且通过对话来激发其潜能,对其想要改变的方向来进行锚定。 教练会聚焦在一对一过程, 当然也有团队教练。

引导是通过设计流程,邀请一群与主题有着强/弱关系的利益相关者集思广益,然后共同达成共识及群策群力落实与主题相关的行动,最后将想法成型。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目标/行动落地,也起到了思想和行为转化。

从我的企业教练经验来看,教练更多是运用具有启发性提问和对话的方法来激发被教练者内在的确认而决定做出改变,实现自己对焦于组织发展的目标。这只是我从事教练方面的体会和认知, 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教练方式可以探索。

引导工作是面对一群利益相关者,通过流程让不同个体看到相互之间的美好,自己决定如何去做更好的配合,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应用引导的场景可以简单分为3种:一是事件紧急,需要有一群人共同完成;二是需要有不同视角的声音加入,增加创意和通过参与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三是在过程中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咨询工作除了其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具备引导和教练的能力。 教练、引导和咨询三者都是将事情推向正面积极的发展,只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手段和切入点。

说到引导精神/品质,我觉得其中一点就是接纳差异化。当你能够去接纳差异化和让不同的声音浮现,能够去尊重不同时,你就知道如何因地制宜让更多人参与,一起实现属于这群人的共同目标。

引导的过程是怎么做到接纳?就是设计一个可以承载差异化的产出流程,在这里让不同视角的声音能够被所有利益相关方听见,并且促进彼此了解和更深刻的认知。这些人在一起集思广益,找到大家彼此认同的方向,群策群力去推动和落实,在一起把一件事做好就有了众志成城的精神,最后大家成为了共同体。

 

博约访谈骑士:您是如何把引导融入到社区治理中的?具体解决哪些问题?

林恩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不是我将引导带到社区治理中,反而“引导”是从社区中衍生出来的。因为社区需要通过参与来实现和调动全员投入在一件对社区有助益的事情上。 由于社区居民是社区愿景实现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完成许多事情都需要仰赖居民的助力、推动和投入。

区别于商业机构/企业由上至下的正三角组织架构, 社区是由下至上倒三角型的架构,居民在倒三角的上层,政府单位作为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主体在倒三角的底层。

社区居民的需求非常多元,同住在一个社区有着不同的诉求和想法, 一样米养百样人,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获得居民支持,使其配合和助力政府单位共同建设和维护其社区的良好发展,就得创建一个顺畅的对话流程,让他们能将想法和建议讲出来,并做优先顺序梳理。 在付诸行动时不是要居民进行”取舍”,而是“排序”,因为一旦有了取舍,就会产生关系及情感割裂,进而造成情感伤害,之后会出现“你说什么我都不听,也不关我的事,没做好也是政府的事”的情况。

在当下,大家探讨更多的是社区治理,当谈到“治理”时,普遍认为是由上至下的架构关系,如:政府来治理,政府出政策、条规、原则,与此相关的人只要按照权威指示执行即可。当然过程中可以让居民或利益相关方,通过参与方式提出仅供参考之用的建议,之后由政策决策者决定是否采纳, 这种情境中,受邀者的参与度和积极度就不高,最后成为一场热闹而已。

我所提出的“参与式社区发展”概念,建议在社区厘清属于发展阶段的项目,在项目启动时就将“参与”的元素设计其中, 在发展阶段中可以允许更多人参与和提供想法建议。社区发展可以是开放性的议题,让居民能够表达“我想要社区呈现什么样子”的时候,运用引导流程方式让居民对话、畅想和推动想法落地。 因为参与其中,有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存在,他们就会对实践落地有着更高的积极性。 接着进入社区规划的阶段, 社区治理则是在社区规划之后的步骤了。

 

我们探讨社区的推动可以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融入运用不同程度的参与方式。

 

△ 社区发展 Community Development 阶段:

如果是新的小区/社区,居民都是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比较拘束。 这个阶段可以邀请与社区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畅谈如:“我想要我的社区成为什么样子?”的具有畅想及发展性话题,这是属于人对所在环境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当大家对社区的未来有了美好的和具象的想象,自己和其他居民有了关系互动,参与者可以快速建立关系和归属感。这个阶段可以运用全然参与的流程。

 

社区规划 Community Planning 阶段:

社区规划是将社区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从形而上的想法变成形而下可以形成行动的具体规划和落地。 这个阶段就需要规划专家和不同的专业人士参与,与居民共同探讨发展的规划。

这个阶段的设计有70%的参与过程设计,邀请不同居民和利益相关者表达意见,比如我们想要很美的家园,到底要多美?我们一起来规划,设计呈现也可以征询是否符合居民脑海中认为的美。在整个过程中,居民就会有参与感,而不是某个专家来掌控。居民也在与专家团队的互动中学习新事物,最终为了能够落实他们的想象,也会给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参与的流程只占整个过程的70%,30%是由专家主持因此不需要担心因参与导致无序失控,没有产出。

 

△ 社区治理 Community Governance 阶段: 

一旦有了成型的规划和计划,社区经过专家和居民共同规划有了很好的具体呈现后, 为了要持续维护这些呈现,需要用治理的方式方法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为了维护可持续发展和完好的状态,我们需要通过比如规则、条款、要求、赏罚分明的制度等来实现。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共同制定约束的方式方法和理性做法来规范居民行为,将规划的内容得以长期维持和使用。 社区治理的内容是可以由专家和居民共同根据情况来制定,70%需要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专业和理性的流程来安排,30%是可以邀请居民和利益相关方通过参与式的倡议或协商方式来支持。 反之在社区发展及社区规划的阶段可以设计更多感性的流程来获得人们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引导”是促进参与的方式,而且不只有一种方式,社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促进参与、形成共识和合力的引导方式。

我们可以运用引导来实现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培养居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居民有了社区主人翁的心态后, 就不会大事小事一发生都来找政府,因为他们有了根据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做的一切都是维护美好社区所做的努力。

要培养居民自治的精神和行为,前提就是参与,参与除了激发人们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在参与中引入更多机制,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当人们有了能力后,就有了体恤他人的感情,也有了共同守护规章制度的意愿。

我觉得在社区发展和规划阶段,可以用参与的方式去架构流程,让人们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中自主安排和做好协同。 但是到社区治理阶段,因为涉及相关方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边界,反而要关注到人和人的情感链接。

 

博约访谈骑士:不论是社区治理,还是组织发展,都是一个体系化问题,引导在整个社区发展/组织发展中怎么解决系统问题?

林恩慈:不管是企业还是社区,都会有三点考量:商业、文化和政策。每个点的框架下面有着环环相扣和独立的系统,只要一个角倾斜了,整体就会失去稳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变好变强,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体系去找问题。打个比方,如果商品卖的不好,不光是看商品和商业规划,也要从产品文化的展现及企业对产品的支持策略和政策制定等方向考量。 社区发展和商业发展有着同样的道理,它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纯一个点。 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让商业、文化和政策稳定、互补及平衡, 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就越发重要了。 但凡一件事情需要超出三个人一起来协同完成,就可以用引导,而且效果会很好。但如果一些只能由某个专业领域(专家)拍板的事情,那就不需要用引导。

引导是可以解决复杂的、但又牵扯一大群人的、非常急迫的和必须马上获得所有人支持的、风险也需共同承担的事情。 不管是企业的转型期,还是遭遇重大调整期,通过引导的流程让与事件有着牵连关系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 共同找出化解这些问题的对策。

 

 

博约访谈骑士:您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孩子是天生的引导者”,怎么理解?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引导精神?

林恩慈: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引导者?因为孩子天生具备对任何事情的好奇心,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新鲜感。他们没有那么多假设,即使在做重复事情时,小孩都会用崭新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去发现其中更多的不同和可能性。还有,孩子一旦相信一件事情,就会去做,往他想要的方向走,如果面对失败,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去调整,再次尝试,而不是坐等。当他们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好奇心会促使其不断尝试,这种精神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生的。当你好奇的时候,才能够不断想去发掘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才不容易受挫于当下的挑战。

我觉得孩子最重要的是没有隔夜仇,这是一种“放下”的心态。对于引导来说,这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会过度诠释和执着于某些细节,这代表我们对一件事一直放不下,当你放不下的时候你就会需要更多的掌控,会要求其不能乱,害怕失控,这会阻挠一些新的可能性的发生。现在职场也越来越年轻化,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当年长者在“控制”下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剩下会有多少的空间能够让年轻人去试错或开创出新的可能性呢?! 年轻一代就只好选择“躺平”,因为他们没办法在局限的空间下去做更多地改变和尝试。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中需要引入引导的概念,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可塑造的、潜力无限的,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空间让他们去绽放。当他们绽放的时候,百花齐放是一种美,一枝独秀也是一种美。只要我们不限制任何的可能性、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和看法,就会发现世界的多元和更多不同的美感。

 

二、访谈者·说

作为“关心当局的局外人”

与追求自己的目标相比,

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可以获得更多乐趣和成就感

不生硬灌输

关注每个人,让其可以秉持自我意志

自主思考和讨论

点燃智慧火花

领略不同的美

 

三、讲师介绍

1655701497(1).jpg

林恩慈  Karen Lim

立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高级顾问和教练

林恩慈是国内参与技术引导的引入者之一,目前担任立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和高级顾问及教练。有超过20年的培训师/企业教练/组织发展及变革引导经验,曾经为英国石油公司BP、罗氏制药厂、加德士海洋石油、中国电信、华润集团等诸多企业及政府单位等提供战略发展引导。

获得业界的认可,荣膺“2007 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 (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商战名家网、新浪财经等主办)称号,荣膺“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培训》杂志“2009年度百佳新锐培训师”荣誉称号及荣膺前沿讲座颁发“2010 年全国十佳培训师”荣誉。

 

 

2022年6月20日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