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博约专访」对话中国半导体芯片专家陈科研:精湛工艺工程师的科技教育之路

首页    博约专访    「博约专访」对话中国半导体芯片专家陈科研:精湛工艺工程师的科技教育之路

 

无论是求生存还是谋发展,人才最关键。

当下中国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已经成为国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中国芯片行业面临的困境,不少人将其重点放在中国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之上,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才匮乏。《科技日报》表示:2022年中国芯片专业的人才缺口将超20万人;2025年这一数字或许将超过30万人。

芯片的“补课”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落后就补课,缺什么补什么,一个字来说就是做,两个字就是坚持。”

 
此次「博约访谈」对话中国半导体芯片专家陈科研,了解他关于精湛工艺工程师的科技教育之路。
 

1 精彩对话

 
博约访谈骑士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半导体行业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研发经历吗?
 
陈科研:我是1999年接触集成电路行业,2018年开始从产品研发方向转向人才培育方向。算是国内较早接触半导体行业的人群。我参与的主要半导体芯片项目有:LCD驱动芯片、Touch控制芯片、3D视觉芯片、AI学习芯片等。其中1999年参与的LCD驱动芯片目前在市场还有销售,当时我们是国内第一个销售和研发触摸芯片的企业。
 
博约访谈骑士:是什么契机或缘由,让您迸发出从半导体研发转向半导体人才培养这个想法的呢?
 
陈科研: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这次制裁导致芯片的进出货停滞,我当时所在的公司作为合作方,业务上受到了很大影响。当时,公司派我去新加坡工厂落实业务方面的事项。去到新加坡工厂,我看到工厂正在进行新进技术人员的培训:使用VR虚拟技术,将晶圆的制作过程打造成半导体加工工艺模拟产线进行虚拟实训操作。这样的培训在快速解决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以大大减少昂贵设备稀缺、损坏和降低产线稼动率。当时就觉得这个方式非常好,值得思考和学习。
 
2018年6月,在与国内的半导体专家参与某个评审课题时,专家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国内芯片缺乏和“卡脖子”的情况,我们需要的优秀人才从哪里来?”
 
这两件事情是我着眼向半导体技能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契机,也让我对国内的半导体行业人才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自此在我的思想中也埋下了种子。想到就干,于是我开始着手起来。2018年10月第一次起草了一份集成电路产业学院项目计划书和半导体加工工艺课件脚本,这标志着从思考的行为变成了文本型的方案。
 
博约访谈骑士:目前国内的半导体芯片行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陈科研: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增速。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在庞大产业需求缺口刺激下产业投资和产出均表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科技产业的强劲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半导体自给率依旧非常低。2017年中国半导体消费额1315亿美元,占全球32%,但芯片自给率仅10%左右。“卡脖子”现象依然严峻。一是因受多方制约因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很难买;二是虽然花了重金买到了设备,但会使用设备的人才、懂得加工工艺的人才也不多。如此,半导体技术人才培养也就成了解决芯片卡脖子和缺芯问题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集成电路人才稀缺,也是造成我国芯片自给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半导体加工制造和企业的运营更多依赖的是团队。找到合适的核心团队,依托团队掌握的技术能力,打造对应的芯片产品的设计、制造是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必须的要素。
 
博约访谈骑士:请您谈谈芯片行业人才的特点?
 
陈科研:整体来讲芯片行业人才多是“书呆子”。这个行业需要坐的住、能吃苦、最重要的是自身能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在工作中学习提升的人。半导体行业也分很多领域,一般在每个领域有5年从业经验,才能称得上是技术人才。我们现在做的是半导体从业人员所需的基础技能培养,可以比作是一个助跑的跑道,可以让有志于进入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更快进入。
 
博约访谈骑士:国家现在也在大力扶持半导体教育行业,您觉得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目前芯片人才教育的架构体系是什么样的?
 
陈科研:目前半导体行业人才的情况,根据各种数据资料了解:急需人才缺口约80万,稀缺人才缺口约30万。集成电路技术是教育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更合适“产学研政”的合作方式:产——产业倒灌,学——学校的分类,研——依托于各研究院所进行体系化、使用性强的课程、课件开发,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打造由政府支持、高校支撑、院所研发和企业参与的模式,共同投入、协同研发、深度合作的方式进行精准的人才教育和培养。
 
高校培养的是科学与知识型人才,而高端制造业行业需要的是有熟练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供需极度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承担了更多应该在校内就需培养行业能力的成本,比如人员培养时间周期长和需要资金及人力的投入,可能还会出现“黄埔军校”各奔前程的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产教融合的方式,针对为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就与半导体企业形成校企联合。学校保障基础学科的知识教育,企业提供、保障实践学习条件及产业最新技术知识点。这种模式是将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进行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
 
博约访谈骑士:目前想把半导体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做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愿景是什么?
 
陈科研:现在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15年,希望在精力最好的15年里能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培养3万人以上具有半导体工艺技术、技能或双师型人才,期待实现国内每个半导体企业里都有几个、几十个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这也是我做教育的最大情怀和目标!

 

2 访谈者·说

 
 
 
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
新旧行业更替
传统行业转型
依赖的都是“人才”
做有情怀的教育者和引路人
砥砺前行
 

3 讲师介绍

 

 

 

 
2022年5月18日 20:58